目前,家電產業正面臨著新一輪模式轉換的關鍵時期,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讓商業零售體系走向了低成本、高效率,產業變革正在發生。
危險與財富,只在一念之間。從新零售、無界零售、智慧零售的閃亮登場,到無人貨架、無人超市、無人零售的曇花一現,雖然沒有可比之處,卻有相似之處。當我們惋惜于無人貨架的“瞬間興起、瞬時衰退”,更要警惕于各種新零售概念對于家電產業的沖擊。
放個貨架、擺上商品、貼上二維碼,一個無人貨架的生意就開張了!
一輛輛自行車,加上智能鎖、貼上二維碼,一個共享單車產業來了!
隨著“共享經濟”和“新零售”熱火燒的正旺,幾天前的無人貨架還是資本市場的新寵,低門檻的模式聚集了大批玩家,而轉眼間,這一炙手可熱的新生事物又迅速出局。
前有共享單車,后有無人貨架,在技術革新和消費升級的推動下迅速崛起,又加速消亡。
互聯網新經濟帶給我們的到底是曇花一現,還是真正改變生活的未來趨勢?同樣,在新零售、智慧零售、無界零售的時代,整個家電產業又該何去何從?
在86后、90后等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和推動下,與其說“共享生意”、“無人貨架”等一大批創業者們,比的是新創意新想法,不如說他們都是以玩錢為最終目的?简灥氖菙n錢實力、比拼的是燒錢速度、較量的花錢手段。
燒錢、圈錢、玩錢,實際上卻沒有通過實際運營賺到錢,而是不斷把一個個新的創意變成玩資本的工具,不斷把自己的體量撐大,吸收后續的資本進入,完成之前資本的變現?炊嗔大同小異的創投模式,消費者們也慢慢琢磨出點兒“龐氏騙局”的意思。
以至于在經歷“滴滴、快車”的燒錢大戰之后,迎來滴滴、易到、神舟等專車燒錢大戰,以及美團、餓了么等外賣送餐補貼血戰之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知道了如何在互聯網虛擬經濟大潮中“薅羊毛”。
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無人貨架,都已經慢慢演變成一種披著“新型消費模式”外衣的跑馬圈地,沒有創業者和投資者真正在乎這些項目逐漸成熟后的運營模式和未來的發展前景。都希望可以搶先一個坑、搶一個位置。
比如說,補貨配送幾乎是無人貨架公司共同的死穴。除此外,最考驗無人貨架的就是供應鏈體系的搭建,沒有供應鏈最多也只能充當中間商的角色,缺乏上游供應鏈資源,企業便沒有差異化競爭力,依靠運營本身賺錢幾乎不可能。
低門檻,同質化,缺少核心競爭力,風靡一時之后的結果往往是一地雞毛。這正是過去幾年,互聯網浪潮下一大批的失敗者,帶給家電制造等傳統產業最為直接、深刻的教訓。百度、騰訊、阿里等巨頭作為幕后的操盤手,見證了一批又一批創業者的失敗,卻分享到一家家垂直行業“獨角獸”公司崛起碩果。
不足10%的公司,占據著行業高達80%以上的利潤,這正是當前互聯網產業最大的“貧富差距”真實寫照,也是最為赤裸裸的商業“馬太效應”,卻足以讓大量創業者、摻雜著投機者,為了不足10%的成功貢獻100%以上的努力。
一生萬物,萬物歸一。新生行業的競爭與傳統產業的競爭從本質上看,都是殊途同歸。企業之間的競爭,并不是玩單純的資本游戲,而是一場通過精細運營逐步實現盈利的關乎未來生存市場競爭,是企業供應鏈和運營能力的全面對決。
在中國家電產業過去近40年的長河中,隨著市場的占有和產品的更新換代,無論是家電企業、零售商、電商都已經開始整個供應鏈和物流體系的布局。顯然,求人不如求己,與其在別人的地盤當孫子看臉色,不如踏踏實實坐擁自己的天下,等著別人來“稱臣納貢”。
進入2018年,整個家電產業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業績下滑、企業調整、關店、重組。特別是在各種新技術的驅動和革新下,家電零售產業又到新一輪模式轉換的關鍵時期。
這一次,與當年國美、蘇寧取代大量傳統家電代理商不同的是,京東、阿里取代蘇寧、國美,并被新的商業零售體系所沖擊。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也沒有現成的范本可以模仿。
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讓所有商業零售體系快速走向低成本、高效率,移動支付、傳感器和數據處理、物流技術的應用也大大提升了消費者的體驗,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零售行業,使整個產業變革更加徹底。
就家電產業本身而言,并非實現家電產品的無人零售、智慧零售就是符合新時代消費升級的大勢所趨。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商業業態開始重組,賣衣服的不單單賣衣服,賣家居的不僅僅賣家居,傳統書店變成了書店加咖啡、傳統家居店轉型為家庭軟裝一體化。
當前家電產業面對的不僅是技術改造下的智慧物流技術、智慧供應鏈,以及大數據透析下的用戶需求管理,還有如何實現技術無縫對接下的跨界融合。在未來,或許一切業態都將會被重組。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無人零售“保守派”的崛起